html5网站尺寸(h5网页尺寸)
中国建筑有着明显的三段式特征。中间的一段由木柱、部分梁架、斗栱、门窗和主体墙组成。墙体是这一段中最有代表性的。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墙体砌筑知识。今天介绍北方古建筑墙的分类。
分别介绍:山墙、墀头、博风、廊心墙、槛墙、后檐墙、院墙、影壁墙。
山墙
一、山墙剖面、立面形式
大式悬山建筑的山墙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一般为抹灰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小式悬山建筑一般全部为整砖露明做法。悬山山墙的立面造型有三种形式。
墙砌至梁底,梁以上的山花、象眼处的空当不再砌砖,而用木板封挡。
墙体沿着柱、梁,瓜柱砌成阶梯状,叫“五花山墙”(简称“五花山”)。五花山的轮廓线应以柱子和瓜柱的中线为准。
墙体一直砌至椽子、望板。其多见于唐宋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中已不多见。明清时期的悬山建筑已不是为了墙面防雨的需要,而是出于建筑式样变化的需要。所以悬山山墙做法以露出梁架的两种做法为主,以获得形式新颖的立面效果。庑殿、歇山山墙的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多用抹厌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
(a)硬山墙;(b)庑殿、攒尖、歇山山墙;(c)悬山山墙;(d)悬山五花山墙;(e)硬山山墙剖面;(f)庑殿、歇山、攒尖及悬山山墙的剖面
二、山墙的常用构造
硬山式山墙的基本构造从台基向上是由下碱、上身、山尖和山檐四大部分组成。
(1)下碱,也叫下肩、裙肩。一般为檐柱高的3/10,并以砌砖层数为单数定高。其厚外皮应与墀头外皮平。而背里砖里皮线,若为普通建筑的山墙,则与山柱里皮在同一直线上;对较重要的建筑应较普通里包金大1/4山柱径。背里部分靠柱子的砖要砍成六方八字形,两块八字砖之间的距离叫“柱门”,柱门最宽处同柱径。比较讲究的房屋都是采用干摆砖墙砌筑,稍次的用丝缝砖墙,最节省的做法是两端用三出三进做法,中间干砌或浆砌虎皮石墙。对比较重要的建筑,下碱最上一层采用腰线石,如下图外立面所示。
展开全文
(a)山墙各部分名称;(b)清水砖墙露明做法;(c)有廊山墙带顶棚内立面;(d)山墙内立面做法
(2)上身,是指山墙的中间部分,墙厚较下碱的里、外皮退进一个距离,称“花碱”,花碱的尺寸一般为1/10~1/6砖厚。上身所用砖料一般较下碱低一个档次,较重要建筑也可以与下碱砌法相同。当上身采用干摆、丝缝、淌白墙三七缝(三顺一丁)砌法时,在正对正脊的地方,应每隔一层砌一丁头砖叫“座山丁”,如上图(b)所示。
在小式建筑中,上身多采用“五出五进”、“圈三套五”和“池子”做法,墙心多用较粗糙材料砌法,“五出五进”软心的外皮要较四角退进1~1.5cm。上身里皮用料一般都较外皮粗糙。如果下碱里皮采用抹灰做法,上身里皮不退花碱。当有排山柱时,山柱与金柱之间,被分隔的山墙里皮称为“囚门子”,囚门子做法可同廊心墙,也可与普通山墙做法相同。若采用落膛心做法,又称它为“栱盘心”或“圈套子”,如图上图(c)、(d)背里面所示。
(3)山尖,它是指墙身最上的三角形部分。大式建筑的山尖墙身一般与上身做法相同,小式建筑中当上身墙心是碎砖墙心,山尖采用整砖砌筑时,叫“整砖过河山尖”,简称“过河山尖”。过河山尖一般从挑檐砖或挑檐石以上或盘头中荷叶墩同层开始。过河山尖的摆砌形式需同下碱一致,如采用三七缝法则山尖正中须隔一层砌一“座山丁”。山尖墙的里皮面,瓜柱之间被横梁分割成矩形块的空当叫“山花”,瓜柱与椽子之间形成三角形的部分叫“象眼”,对山花、象眼的砌筑称为“点山花”、“点象眼”,如上图(c)、(d)所示。
山尖形式与敲山尖
(a)山尖槎子线的拴法;(b)尖山式博风;(c)圆山式山尖
(4)山檐,是指与屋面瓦接壤的滴子瓦以下至敲山尖上皮的部分,包括拔檐砖、博风砖等。
(5)硬山建筑封火墙,多用于南方民间小式建筑和园林建筑。它的山墙墙体超出屋面屋脊,做成两边对称的阶梯形,与邻近房屋起着封隔作用,墙顶做成挑檐式屋脊,以加强装饰效果,如下图所示。
硬山建筑封火墙
(a)封火墙山面;(b)剖面;(c)端头面;(d)二档的档高与档长
墀头
一、墀头概念
墀头也叫“腿子”,它是硬山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延续墙体,如果硬山式建筑的前、后檐都是“露檐出”(又叫老檐出)时,则前、后都有墀头。如果后檐墙不露出椽子为“封后檐”时,则后檐无墀头,只前檐有墀头。
(1)墀头的尺寸,墀头有三个面,即:①看面,即迎端面,是墀头的主看面;②外侧面,它与山墙外立面共一个面;③内侧面,即山墙背里方向的—个面,对有廊硬山来说,该面檐柱以里就是廊心墙,如下图所示。
墀头构造
二、墀头施工
墀头下碱,下碱也叫下碱,是山墙下碱的延续部分,一般在同一建筑中用最好的砌筑方法和材料,如干摆、丝缝等。比较讲究的建筑,转角处多用角柱石,石顶用压面石续接山墙腰线石。摆砖砌缝要与山墙砖缝平直一致,所以施工时应与山墙连成整体统筹考虑。下碱的里、正、外三面砌法一样,如果里侧有廊心墙,廊心墙部分的下碱按廊心墙要求另行砌筑。
墀头上身,它是指从下碱上皮至盘头下皮的距离,墀头上身按下碱每边退进一个花碱尺寸,在砌筑之前,应先根据已计算出的盘头尺寸,计算上身的高度来安排摆砖层数。在里侧与檐柱的连接处,由于柱子不是笔直的,其差距可砌“砖找”。墀头的看面一般不完全垂直,从山墙面看,略向进深方向倾斜,即“仰面升”,仰面升一般为上身高的3/1000~5/1000。当盘头为雕凿花活时,上身在紧挨盘头的一块砖,应用方砖凿成花活,叫“垫花”,垫花的浮雕部分略高出墙面。
盘头,也叫“梢子”,它是指墀头上身以上挑出至大连檐的部分。但也有的只将除戗檐外的部分叫做“梢子”。一般盘头分为五层盘头和六层盘头两种,六层盘头的构造由下而上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等六层,再上就是戗檐。五层盘头较前者少一层炉口。这些分件一般用方砖砍制,形状如下图所示。
其中,头、二层盘头可用一块方砖斜开成两个三角块,再将三角块两侧按山墙外侧面拔檐砖交圈尺寸和墀头内侧面砌砖位置剔凿出来,以保证砌筑时相互咬口连接。其他荷叶墩、半混、炉口、枭砖等用不同宽度的方砖或条砖砍制,以保证外、内两个侧面的砌筑灰缝相互错开,所以砍制时应按实际量出尺寸进行加工。戗檐砖用方砖砍制,选料尺寸的高可按约等于博风高,宽等于墀头宽或加拔檐挑出尺寸减去博风砖厚,顶棱可不加工,底棱砍成抹边蹬脚。如果一块方砖不够宽,可再加一条砖。
盘头的分件在砌筑时层层挑出,挑出的总尺寸为“天井”,其中包括戗檐砖的倾斜距离叫“扑身”。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五层盘头做法分为大、中、小三才砖,根据我国古建筑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一般可按表3-3中“天井”所述尺寸灵活处理。
《工程做法则例》墀头三才盘头尺寸
对一些比较讲究的建筑,墀头梢子常用挑檐石,不做半混、炉口、枭砖这三层砖,挑檐石的出檐按1.2倍本身厚。不用挑檐石的可仿照砌一圈挑檐砖圈,形成“梢子后续尾”,其中砖圈挑出砍成45°,圈内的砖面与角棱齐平。墀头里侧面中,荷叶墩至枭砖这几层的立缝,允许与墀头里侧下端的立缝错缝。枭砖以上的部分,叫“腮帮”,砌筑腮帮称为“点腮帮”,采用十字缝清水墙砌法叫“清点腮帮”,采用抹灰镂划缝叫“混点腮帮”。清点腮帮的砖缝应与梁头对齐,但紧挨梁头下面的一层砖不能与梁头齐缝,而使梁头端线处在这块砖的中间。由此,腮帮的砌砖层数应先行计算一下,按“单整双破”进行砌筑。单整是指计算层数为单数,砌腮帮第一层砖应用一块整砖,即按梁头长加1/2砖长砍制,使梁头处在该砖中间;双破是指计算层数为双数,砌腮帮第一层砖按梁头长砍制,使砖缝与其对齐。靠戗檐的砌砖,可按实际进行“砖找”。
博风
一、圆山式博风
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中,山墙的博风和墀头常采用琉璃构件,以增加装饰效果和使用耐久性。琉璃构件一般都是定型产品,不能像方砖那样在现场砍制,故安装前应先在地上进行试摆,以求得与墙体的磨合尺寸和拴线位置。琉璃博风常用在硬山、悬山和歇山建筑上,依屋顶形式不同有圆山式博风和尖山式博风两种。
圆山式博风,它是用于卷棚式屋顶的山墙博风,中间脊顶部分为圆弧形,它由活页中、插旗、博风板、博风头、托山半混、托山半混转头等构件组成,每个构件里面都有嵌槽和洞眼,施工时应嵌接牢固。如下图所示。
圆山式博风
二、尖山式博风
尖山式博风,它多用于悬山和硬山的尖山屋顶,由尖博风、博风板、博风头、托山半混、托山半混转头等构件组成,如图3-28所示。其中尖博风是由两块对称构件组成,其上留有燕尾槽口,可用木榫或铁件与脊檩连接。
尖山式博风
廊心墙
一、廊心墙构造
下碱
廊心墙下碱的外皮与山墙里皮在同一条直线上,背里部分即山墙背里,下碱的用料和砌筑类型要与山墙下碱一致,下碱的高度要与山墙下碱相近,要以廊心的方砖心能排出“好活”为主。下碱的缝子形式须为十字缝,两端的砖要砍成六方八字,但廊心墙下碱与槛墙相交处可不留八字柱门,两墙直槎砌严即可。
上身
廊心墙上身简单的做法是糙砌抹灰。该做法虽然简单但等级较高,因此多用于大式建筑中。上身较细致的做法是落膛做法,用于廊心墙时通常叫廊心做法。这种做法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小式建筑中。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廊心墙的上身都不采用卧砖墙面做法。
(a)廊心墙;(b)方砖心做法的廊心墙;(c)抹灰做法的廊心墙;(d)中心四岔做法的廊心墙;(e)廊门桶(闷头廊子)做法;(f)廊心墙砖件及尺寸
二、廊心墙的做法
用料
廊心方砖、穿插当、大叉、蝴蝶叉、立八字,搭脑及拐子用方砖砍制;线枋子和小脊子用停泥砖砍制。线枋子和立八字要“起线”,线的两端距离约等于花碱尺寸。穿插当高为穿插枋至抱头梁之间的距离,并按穿插枋进深分三段砍制和雕刻。小脊子砍成圆混形式,两端要雕“象鼻子”。小脊子可用1块或两块停泥砖叠在一起砍制,其高为1/2立八字宽,如下图所示。
其下有层“瓦条”,叫“小脊子沟”。瓦条用斧刃砖砍制,高度为斧刃砖厚的1/2。在实际操作时,方砖心、穿插当、小脊子沟和小脊子都可以用抹灰的方法代替,即做软活。廊心墙的方砖心分位计算时,以横向能排出好活为准,竖向出现的问题可通过调整下碱的高度来解决。
砌法
廊心墙砌墙所用的曳线应在檐柱和金柱上,曳线应与柱子外皮平行。廊心墙背后可用碎砖填馅,若为丝缝砌法,细砖要用泼浆灰稳好,再用木仁卡在细砖后口凿好的缺口上,并用砖将木仁压住。每层砌完之后都要灌浆,最后修理打点。小脊子要用黑烟子浆刷色。穿插当的外皮不应超过穿插枋。穿插当的表面多做雕刻装饰,常见的是阴纹雕刻,也有为浮雕。如无方砖时可采用抹灰镂缝的方法做成“软活”。
廊心墙象眼做法如是抹灰做假缝,应在四周做砖圈,如图下图所示,
也可在抹灰的表面刷烟子浆,然后镂出图案纹样。廊心墙的廊心除可用方砖心做法外,还可采用花瓦做法。廊心墙的方砖可雕凿花饰,如下图所示。
也可采用琉璃做法,琉璃廊心墙常用在宫殿建筑中。大式做法的廊心墙,上身常采用抹灰(红灰或黄灰)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时,小脊子也可省去不做,如图3-30(c)所示。
如果廊心墙恰在游廊的通道上,称“廊门桶子”或“闷头廊子”。闷头廓子用木板圈成一个矩形门洞称“吉门”,吉门上方的做法与廊心墙的廊心做法大致相同,只是不叫廊心而叫“灯笼框”。灯笼框以上做法和廊心以上做法完全一样,如下图所示。
游廊中的墙体与廊心墙完全一样,只是更加细致和考究,其廊心做法常采用砖雕(包括字画的雕刻)、琉璃、什样锦、彩绘及花瓦做法等。
槛墙
一、槛墙的构造
槛墙是前檐木装修风槛下面的墙体。其厚一般不小于柱径即可,槛墙高随槛窗,槛窗下的木榻板之下即为槛墙。如先定槛墙高,后做槛窗,一般可按3/10檐柱高定高,特殊情况例外,如厕所的槛墙可加高,书房、花房或柱子较高,槛墙的高度可适当降低。槛墙的两端,无论坐、外皮都要砍成八字柱门,但与山墙里皮或廊心墙下碱交接处不应留柱门。
槛墙的层数可为单数,也可为双数。砌筑类型应与山墙下碱一致,即应使用本建筑中最讲究的做法,但砖缝的排列形式应为十字缝形式。槛墙多用卧砖形式,有时也用落膛或海棠池形式。重要的宫殿建筑可用琉璃槛墙。除琉璃卧砖外,还可以用琉璃贴落拼成图案。无论建筑的等级高低或做法是否讲究,槛墙都很少采用抹灰做法,而均应为整砖露明做法。
(a)槛墙示意;(b)槛墙的几种做法
后檐墙
一、后檐墙构造
檐墙在后檐位置的叫后檐墙,前檐位置的叫前檐墙,以下通称为后檐墙。檐墙露出椽子的叫“露檐出”或“老檐出”,如下图所示。
老檐出后檐墙
(a)无窗的老檐出后檐墙;(b)无窗的老檐出后檐墙剖面;(c)有窗的老檐出后檐墙;(d)有窗的老檐出后檐墙剖面;(e)老檐出后檐墙平面;(f)签尖的几种式样
不露出椽子的,叫“封护檐”或“封后檐”。清式建筑多做封后檐式。老檐出式的后檐墙与山墙后坡的墀头相交。封后檐式的后檐墙,两端没有墀头。
封后檐后檐墙
(a)、(b)、(c)封后檐墙的几种做法形式;(d)封后檐墙的两种剖面形式;(e)封后檐墙平面
二、做法
下碱的高度与山墙的下碱高度一致,用料及砌法也应与山墙下碱相同。砖的层数应为单数。后檐墙的里皮也应留柱门,规格同山墙柱门。
上身应退花碱。若里皮下碱为抹灰做法,则上身里皮不退花碱。上身的用料及砌筑类型可与山墙上身做法相同,也可以稍糙。老檐出后檐墙的外皮上身有抹灰做法、整砖露明、“五出五进”或“海棠池”等“软心四角硬”做法。“软心四角硬”做法的,砖檐以下可以砌3~5层整砖,称“倒花碱”。倒花碱的外皮应与“四角硬”的外皮在一条直线上,其用料及砌筑类型应同“四角硬”,砖缝形式应同下碱。封后檐墙一般不设窗户,老檐出式的可设后窗。窗口的上皮应紧挨檩枋下皮,窗口的两侧和下端可用砖檐圈成“窗套”,其做法与签尖的拔檐砖相同。
老檐出后檐墙的签尖,老檐出后檐墙的上端,要砌一层拔檐砖并堆顶,称“签尖”。签尖的高度约等于外包金尺寸,也可按大于或等于檐檩枋的高度定。签尖的最高处不应超过檐枋下棱。签尖的形式有馒头顶、道僧帽、蓑衣顶、宝盒顶,其中宝盒顶包括方砖宝盒顶和碎砖抹灰。讲究的方砖宝盒顶上还可雕做花饰。签尖的拔檐一般仅为一层直檐。大式建筑上身为抹灰做法的,签尖不做拔檐。
封后檐墙的砖檐,封护檐墙不做签尖而做砖檐。砖檐的形式包括菱角檐、鸡嗉檐,抽屉檐和冰盘檐。
封后檐的砖檐
(a)菱角檐;(b)鸡嗉檐;(c)冰盘檐;(d)抽屉檐
院墙
一、院墙构造
古建筑园林建筑中,院墙多用作园林的封闭围护墙,或园中园的分隔墙。院墙规格一般没有统一规定,高度以能阻止一般人徒手翻越和低于屋檐为原则,厚度以不小于一块普通砖长(约24cm)为标准。 院墙构造可分为四部分,即:下碱、上身、砖檐、墙帽。
院墙下碱:其要求和做法与房屋山墙下碱基本相同,用料和砌法上也可稍糙于山墙。下碱高为本身檐口高的1/3左右,以砌砖层数是单数为准则。其墙厚的里外包金相等,总厚不得小于24cm。
院墙上身:它是下碱至砖檐的距离,为檐口高的2/3。其厚按下碱外皮各收一退花碱。做法可整砖露明,也可糙砌抹灰、五进五出、比较讲究的还可采用砖池子做法。但园林中多采用花墙子和什样锦做法,墙高可为直线一字形的通长形式,也可为高低波浪形的云墙形式。院墙砖檐:院墙砖檐一般多用一层或二层的直檐形式,一层直檐砖的挑出约为0.8砖厚,二层檐砖挑出稍小于一层,约为0.5砖厚。对比较讲究的大式建筑院墙砖檐,有采用四层冰盘檐的。
院墙墙帽:院墙墙帽是院墙砖檐以上墙顶的部分,墙帽的形式对院墙的观赏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墙帽顶的几种形式
真假硬顶
真假硬顶也叫“眉子顶”,它是一等腰三角形断面,但顶角处为横向平顶,称为眉子。真硬顶的表面为砖砌铺成,假硬顶的表面为抹灰面做成,如下图所示。
左:眉子假硬顶;右:眉子真硬顶;
宝盒顶
其做法与蓑衣顶相似,只是层层收进尺寸较小,约为1/4砖宽,帽顶宽度较大,约为2~3砖宽,表面用抹灰做成平顶斜坡,使其断面形似古代宝盒的盒盖外形,如下图所示。
宝盒顶
蓑衣顶
蓑衣即旧时农夫、渔翁所用的挡雨披风,用龙须草编织而成,层层叠叠,披在身上,显得下大上小,砖砌蓑衣顶因此而得名。由檐口层层往上收进,每层收进约1/3~1/2砖宽。整个墙帽少者三层,多者七层如下图所示。
蓑衣顶
鹰不落顶
它是将两斜坡作成凹弧形的披水面,因老鹰无法站立而不愿落下而得名,如下图所示。
鹰不落顶
馒头顶
也称它为“泥鳅背”,即背顶用抹灰而成的光滑半圆形断面,形似馒头轮廓而得名,如下图所示。
馒头顶
兀脊顶
它也是一等腰三角形断面,但顶角处是用扣盖筒瓦而成的弧形脊顶,如下图所示。
兀脊顶
筒布瓦顶
它是采用屋脊顶盖形式的一种墙帽,分为过垄脊筒瓦顶、正垂脊琉璃瓦顶、鞍子脊或皮条脊合瓦顶,如下图所示。
(a)简瓦墙帽;(b)正垂脊琉璃墙顶合;(c)瓦墙帽
花瓦顶
是用筒瓦或板瓦,拼成各种不同花形图案的一种墙帽,有单侧花瓦(只一面为花瓦,另一面为砖灰)做法,如图3-39所示,和透空花瓦(两面都是花瓦,通透)做法,花形图案很多,如下图所示。
花瓦顶墙帽
花瓦图案的几种基本形式
(a)竹节纹;(b)十字花;(c)轱辘钱;(d)喇叭花形;(e)西番莲套;(f)宝珠形;(g)短银锭套;(h)斜银锭纹;(i)鱼鳞纹
砖花顶
它是用砖摆砌成各种横直图案的一种透空形墙帽,图案简洁,多为一般院墙所使用,常用图案如下图所示。
砖花顶的几种基本式样
(a)双座单条连续式;(b)双座单条间断式;(c)空十字形;;(d)梅花形;(e)单座单条式 (f)单座双条式;(g)双砖方块形;(h)陀螺形;(i)柱脚柱帽式;(j)单砖方块形
影壁墙
一、影壁的概念
影壁是一个独立的横堵墙体,是门楼的一种附属建筑,实意为“隐蔽”,其作用是让门内的情况不直接暴露于外,称为“隐”,而门外的视线受一墙堵截,称为“避”,由此起到庄重、森严、神秘的效果。
二、影壁的种类和构造
影壁的种类按其位置和平面布置分为一字影壁、八字影壁、座山影壁和撇山影壁。
(a)悬山一字形影壁;(b)硬山八字形影壁
一字影壁:它是指与大门相对的一种横堵墙体。大多位于大门之外,也有个别位于大门之内,在园林景点中多为一种不附属任何建筑而独立的影壁。
八字影壁:它是位于大门之外并与大门相对,在一字形的两边再加八字形联成的一种横堵墙体。
座山影壁:它是位于大门内,正好与大门相对的房屋建筑山墙上所做的影壁,实际上是对山墙面的一种装饰。
撇山影壁:它是指位于房屋建筑两旁的一种影壁,分为:普通撇山影壁和“一封书”影壁两种。普通撇山影壁是在房屋建筑两边各连接一个斜面八字形的影壁;“一封书”影壁也称“雁翅影壁”,是在房屋建筑两边各先做一个短一字形影壁后,再做八字形影壁。
一般影壁上身的构造
(a)有撞头影壁上身;(b)无撞头影壁上身
影壁顶檐的做法
(a)硬山檐口做法;(b)悬山檐口做法;(c)庑殿琉璃一字影壁斗栱檐口做法
来源: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姜彧《古建筑工程手册》